Published in我不是貓自稱混血兒的《DIDI弟弟》故事集中在Chris這個十三歳少年從初中升到高中的暑假,描述他如何在各種人際關係之中手足無措。一些本來最要好的玩伴最後變得疏離;與心儀的女同學初次約會使他「太緊張」而尷尬收場;天天「狗咬狗骨」的姊姊即將離家升讀大學;面對母親的關懷感到抗拒……這是青春期常見的躁動不安Nov 13Nov 13
Published in我不是貓《狗陣》和《Dog Man》的邊緣浪子說一個人像狗,是褒是貶?常言道「狗是人最好的朋友」,著重狗對人忠誠;罵人是狗,則斥其卑鄙下賤。狗作為德性的象徵模棱兩可,隱含著人類與動物之間的等級差別:當我們標榜狗「懂性」和忠心時,是因為牠們表現出理論上屬於人類的美德;以犬類罵人,則指其人性之損,如禽獸一般低下。在《狗陣》和《D…Oct 24Oct 24
Published in我不是貓《人海同遊》的追溯與「追數」最近跟不同的影展策劃人討論過,為香港電影節目選片時,好不好把廣州導演蔡杰的《人海同遊》包括在內。《人海同遊》是一個廣州女孩去香港尋找生父的故事,重遇多年前在盜版唱片店中認識、後來成為了人類學家的男生。這部電影被中國影迷貼上「廣東新浪潮」或「南方電影新浪潮」的標籤,類似的電影還有黃…Oct 12Oct 12
Published in我不是貓《天使之心》加比尼:天主教聖人還是政治家?此片描寫加比尼怎樣帶著幾位修女,從意大利到紐約宣教,建立孤兒院和醫院,服務移民當地的同胞。電影強調加比尼作為女性移民,堅毅地在父權及排外的處境中過關斬將。有趣的是,此片導演前作正是大受美國右翼捧場的受爭議作品《自由之聲》(Sound of Freedom)。Sep 12Sep 12
Published in我不是貓請君入甕、挑釁觀觀眾的《飢餓教室》導演 Jessica Hausner以疑惑講信念,挑戰觀眾有關信心和真實的既定觀感。這並不止於「信則有不信則無」那般含混俗套或相對主義,而是逼觀眾反思眼前所見、心中所信與現實的關係,將其投進「人人都有自己相信的現實」的後設現實。Sep 5Sep 5
Published in我不是貓《陽子之旅》與《在公車站直到黎明》中孤獨流浪的日本女子看著《陽子之旅》,不其然想到《新活日常》。主角同樣是孤獨的日本人,但形成鮮明對比:前者寫女主角陷入殘酷現實中的傷痛,後者則展現男主角選擇簡樸生活的幸福。《在公車站直到黎明》同樣有關中年孤獨女子、人際關係與社會危機。看過這兩齣電影,便明白為何有人會嫌《新活日常》太過浪漫化和脫離現實…Aug 9Aug 9
Published in我不是貓為何人們說《貓頭鷹》是香港首部無厘頭喜劇?很多人都認為第一部無厘頭港產喜劇是在1981年由姜大衛自導自演的《貓頭鷹》,但人們怎樣判斷「第一部」?兩年前大館重映此片,很多觀眾有機會觀察一下,怎樣的喜劇手法才算是「無厘頭」?「無厘頭」和其他搞笑方式有何關連?若更了解「無厘頭」的喜劇特色,或會更明白《貓頭鷹》如何承先啟後,並影…Aug 3Aug 3
Published in我不是貓《正義迴廊》:表演先於求真改編2013 年「大角咀弒親案」的《正義迴廊》上映時引起觀眾熱議,在對於劇本及演員的一片好評之外,也不乏針對表達手法的批評。有些負面評論認為編導「太貪心」,塞進太多內容。戲中有兩個部份招來最多批評:一是以希特拉類比主角張顯宗的「反社會人格」,令很多觀眾感到……Jul 23Jul 23
Published in我不是貓面朝大海的成長路:回顧2024鮮浪潮香港作品今年的「鮮浪潮國際短片節」踏入第十八年,失去了藝術發展局資助,規模大減,本地競賽項目只有八部。雖然「鮮浪潮」轉變為獨立營運是既定的方向,失去資助無疑帶來沉重壓力。「鮮浪潮」是杜琪峰為了培育新一代電影人而創辦,現時面對的挑戰,就如剛成年的年輕人在社會中自立時須克服的難關。「鮮浪潮」…Jul 11Jul 11
Published in我不是貓《鐵人狗狗》(極限長征)中的僕人領袖比賽就是為了勝利,不是嗎?《鐵人狗狗》的意義不只如此,更反思了比賽和勝利的意義 — — 全因為一隻不知從哪裡冒出來的狗。Jul 4Jul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