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shed in我不是貓《像這樣的小事》:碎煤炭一般的信仰你會否為了保障自己孩子的前途,目睹別人的孩子受盡壓迫卻視而不見?表面上,《像這樣的小事》是一個平凡英雄面對道德兩難、最後挺身而出的故事。不過故事有更深一層的敘事,關乎他的童年創傷與自我救贖。天主教在這故事中代表了傳統道德和社會權力,又是創傷與壓迫之源頭。2d ago2d ago
Published in我不是貓《向火星出發》:逃走是為了安頓瑞士紀錄片《向火星出發》(Wake Up on Mars)主角一家人從科索沃逃難到瑞典尋求庇護,卻遭受遣返。後來這個Demiri家庭再次叩門,暫時居留,等候發落。雖然他們被安置在舒適的寓所中,亦不乏社工及醫護人員的協助,但他們前景不明,亦無法工作,一直於焦慮與忐忑的狀態下生活。6d ago6d ago
Published in我不是貓兩個反美國夢的移民故事:《粗獷派建築師》和《唐探1900》《粗獷派建築師》和《唐探1900》兩部電影都以美國為場景,同樣涉及移民辛酸。前者呈現美夢破碎和墮落,後者則從美國出發講中國夢。Mar 7Mar 7
Published in我不是貓《明天還有夢》 黛莉亞投票後怎樣?《明天還有夢》最富爭議之處,是結尾轉折如足球員施展花式假身「扭波」,讓觀眾以為黛莉亞會一直密謀去私奔,其實是趕着去投票,雖有戲劇效果,也為政治主題犧牲了敘事的說服力,惹來部分觀眾「意式主旋律」的批評。Feb 6Feb 6
Published in我不是貓兩種懸疑電影:《教宗選戰》和《二號陪審員》不確定性帶來焦慮,也可令人感到刺激,也就是懸疑故事帶來的樂趣。近期兩部電影《教宗選戰》(Conclave)和《二號陪審員》(Juror…Jan 12Jan 12
Published in我不是貓《救世神棍》中的搖錢樹聖人面對生活壓力,消費娛樂作為一種發洩,不限於個人層面,也可以是社會現象。在低氣壓的環境中,集體狂歡的方式不只吃喝玩樂,也可以是宗教性的。最近重看1995年的電影《救世神棍》,是騙子操控宗教偶像謀利、把公開殉道化為電視籌款節目的荒誕喜劇。有觀眾提出1998年的美國電影《Holy…Dec 26, 2024Dec 26, 2024
Published in我不是貓演員衛詩雅:從《哭喪女》到《破.地獄》在2003年後的合拍片時代,大製作的演員陣容往往是香港男星配大陸女演員,加上香港電影減產,香港女演員的演出機會難跟前人比擬。她們需要韌力和耐性,累積演出經驗和知名度,到有成績之時,大概已非「新一代」。《破.地獄》的女主角衛詩雅是其中一個例子。Dec 5, 2024Dec 5, 2024
Published in我不是貓自稱混血兒的《DIDI弟弟》故事集中在Chris這個十三歳少年從初中升到高中的暑假,描述他如何在各種人際關係之中手足無措。一些本來最要好的玩伴最後變得疏離;與心儀的女同學初次約會使他「太緊張」而尷尬收場;天天「狗咬狗骨」的姊姊即將離家升讀大學;面對母親的關懷感到抗拒……這是青春期常見的躁動不安Nov 13, 2024Nov 13, 2024
Published in我不是貓《狗陣》和《Dog Man》的邊緣浪子說一個人像狗,是褒是貶?常言道「狗是人最好的朋友」,著重狗對人忠誠;罵人是狗,則斥其卑鄙下賤。狗作為德性的象徵模棱兩可,隱含著人類與動物之間的等級差別:當我們標榜狗「懂性」和忠心時,是因為牠們表現出理論上屬於人類的美德;以犬類罵人,則指其人性之損,如禽獸一般低下。在《狗陣》和《D…Oct 24, 2024Oct 24, 2024
Published in我不是貓《人海同遊》的追溯與「追數」最近跟不同的影展策劃人討論過,為香港電影節目選片時,好不好把廣州導演蔡杰的《人海同遊》包括在內。《人海同遊》是一個廣州女孩去香港尋找生父的故事,重遇多年前在盜版唱片店中認識、後來成為了人類學家的男生。這部電影被中國影迷貼上「廣東新浪潮」或「南方電影新浪潮」的標籤,類似的電影還有黃…Oct 12, 2024Oct 1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