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百年前的《拿破崙》電影,至今仍覺前衛

Bruce Cat
我不是貓
Published in
May 5, 2024

--

去年英國導演列尼.史葛拍攝的英美聯軍版《拿破崙》引起法國評論界一輪炮轟,屬意料中事。對於很多未了解、亦不需了解歷史細節的大眾而言,看到法蘭西皇帝在宮裡宮外刺激的連場大戰,便足以用來「送」爆谷汽水。其實拿破崙作為歷史人物,不止馳騁於十八、十九世紀的歐洲革命和帝國爭霸版圖,在二十世紀以降的電影史上亦足以成傳奇。

歷史題材片難拍,首先是取材考工夫。像新版《拿破崙》寫他從一戰成名、稱帝到逝世,僅在動作場面多花篇幅,主要情節之間的轉折則省略跳躍。然而拿破崙這樣的人物傳記要描寫得詳細具體,恐怕要長篇劇集的篇幅才夠。1927年由法國導演阿貝爾.岡斯(Abel Gance)製作的鴻篇鉅製《拿破崙》,花了五個半小時,也只是講到主角完成意大利之戰,還未到政變稱王。

就如拿破崙一樣,岡斯有革命的雄心壯志,亦碰得焦頭爛額。他最初的計劃是拍攝六集的電影系列,結果製成一部的過程已夠「災難」,亦足以傳世。岡斯初剪接近十小時,過不了發行商的一關。後來《拿破崙》在各國放映,被刪剪到不同長度,有的三、四個小時,有的只有100分鐘。結果此片落得支離破碎,後來修復的卻是英國人。英國電影導演及學者Kevin Brownlow自1969年開始修復這部《拿破崙》的計劃,在法國電影資料館及英國電影學院(BFI)的支持下,到2000年才由BFI與Photoplay推出五個半小時的修復版,但法國電影資料館則繼續修復一個七小時的版本。這個不斷從碎片中拼湊出一個「完整」及「原來」版本的修復過程,就如歷史學家嘗試在文獻紀錄重構拿破崙的一生一樣困難和複雜。

這部《拿破崙》是默片,對白和旁白都靠字幕卡顯示。岡斯準備拍攝時查考了大量資料,凡是有所根據的內容,皆在字幕卡右下角以「歷史的」註明。他也去了歷史現場拍攝,例如在拿破崙的故鄉科西嘉島拍他們一家被追殺逃亡的一段。然而此片之為後人讚歎,重點全不在於有否合乎具體史實,而在岡斯以大膽創新的電影語言來塑造人物和詮釋時代。這齣電影始終不是歷史書,其任務不在於鋪陳資料,而是表達藝術家的視野與情感。所以此片最精彩的其實是那些沒有「歷史的」標註的部份。

拿破崙在戲裡被描寫為「天選之人」,是個天生的戰爭天才和民族英雄。黑色雙角帽是拿破崙的標記。在這部《拿破崙》中,觀眾還未看到主角的臉,便先看到他的帽。在大眾的印象和列尼.史葛的新版本中,拿破崙即使成王,也是戴軍帽多過戴皇冠,繼續御駕親征,也是他深得民心的原因。岡斯的拿破崙從他的童年說起,未見人先見帽,帶著同學打雪仗,以少勝多,顯示其軍事天才。但他卻是一個孤高的孩子,被眾人排擠,只得與鷹作伴。鷹也成為了貫穿全片的圖騰,如拿破崙的分身。

想不到孩子打雪仗也這般慘烈,拿破崙的對手竟以雪球包石頭,最後雙方打到既甩牙又「爆缸」。這一幕,年少的拿破崙站在雪地中,指揮若定。導演岡斯表達拿破崙「三歲定八十」的大將之風,混合交叉剪接及多重曝光手法,把其臉容特寫和半身姿態和其他孩子混戰的影像,作多層重叠。間以手搖鏡頭跟著「戰場」上的孩子追拍、對剪,隨著戰況升溫,鏡頭搖擺更劇,呈「打風」式畫面,而特寫中的拿破崙則越來越興奮。

之後拿破崙在校內受排擠,在宿舍睡房向全班同學作「甄子丹style」宣戰,拳頭對枕頭不只一個打十個,羽毛飛舞、裙拉褲甩。除了多重曝光,導演也分割畫面成九宮格,多角度同時呈現戰況,如在保安室看閉路電視。列尼.史葛拍的《拿破崙》戰爭場面,以特效呈現炮彈與血肉橫飛、以慢鏡描繪敗兵墮河、掙扎、斷氣,滿足當代觀眾對逼真的要求,從臉部微表情到裝潢擺設都要看清楚細節。岡斯拍的戰況卻看教人不清 — — 目光如炬、如鷹敏銳的人只有拿破崙。

但岡斯使用多種實驗手法(別忘記那差不多是一百年前!),製造多重影像交錯及重叠的效果,並非失控炫技,也不是簡單地表達「戰爭和政治就是一片混亂」。繁複多變的影音元素調配都是用來表達眾多人物和歷史情景的複雜關係和變化。

另一個經典場面:被追殺的拿破崙孤舟逃出怒海,狂風巨浪湧向鏡頭。同時在巴黎的國民公會亦風起雲湧,革命後兩派的政治鬥爭到了頂峰。廣角鏡頭下議會中人亂作一團,拳腳相加,如海浪奔騰。導演除了運用多重曝光及交叉剪接表達兩邊並行的風暴,更把攝影機裝在鐘擺裝置上,前後搖擺,在議會混戰的人們上方略過,觀眾如坐海盜船,與另一邊在海上顛簸掙扎的拿破崙對照。

電影最後一幕,岡斯的創意遠超技術限制,結果未能在放映時執行出來。電影以拿破崙攻打意大利一役作結,邁向其開疆闢土的帝國霸業新階段。這一幕以「三聯畫」形式製作,岡斯為此開發了被稱為Polyvision的電影格式,把三部攝影機併起來拍攝,形成比例接近4:1的畫面,也需要三塊銀幕併起來放映。結果是沒有戲院有相應設備,有些只放映中間部份的畫面,後來的修復版則把畫面縮小,上下方留著大塊黑色,以在普通銀幕上放映。

雖然三部攝影機之間的畫面銜接有落差,最終效果仍然震憾。因為岡斯的野心不只於以超寬畫面呈現壯闊的沙場戰況,更在三個畫面之間交錯拼合,造成同步的蒙太奇效果。特寫、中鏡、遠鏡拼貼加上交替剪接,把拿破崙個人和軍隊眾士的畫面分開,突顯其地位差距。有時左右畫面是鏡像,例如以遠鏡拍行軍,中間則是拿破崙發號司令;有時則呈現戰場上三個地方同步的狀況。打勝仗之後,拿破崙登山遠眺,Polyvision畫面也不只是呈現他「一覽眾山小」這麼簡單,而是三個畫面加上多重曝光呈現他的回憶與慾望:少年的壯志、妻子的容顏、世界之版圖、炮擊之公式、戰場的硝煙、激昂的軍旅……交錯融合,撞擊到MIND BLOWN。可惜在技術限制下,呈現只是分割畫面,但真實效果要在三倍於普通銀幕的包圍下才能體驗到。岡斯鏡頭之下,拿破崙高瞻遠矚,導演似借其言志,展示電影事業的雄心與遠象。

最後的鏡頭,左中右三個畫面的菲林,分別沖晒成藍白紅三色,組成法國國旗的顏色。咦,這不是黑白片默片嗎?其實應說這部《拿破崙》是「有色單調」電影,片中的菲林沖曬成灰、橙、紅或紫色的單色調畫面,有時用交叉剪接兩色併合,如上述的議會大戰,亦具視覺衝擊力。

包括結尾在內,國歌《馬賽曲》多次在片中出現,加上片中對拿破崙的英雄形象塑造,可說真是一部「法式主旋律」電影,與英美視角之下的新版本相映成趣。

--

--